Saturday, March 25, 2006
Man, how did i miss this. Qiu Xiaohua was promoted to the head of the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SSB). He was of course one of Zhu's ablest lieutenants, and it is paying dividend. Note, he is only 48, so the question is what's next for him? I have no doubt that he will serve as head of SSB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possibly until the end of the Wen Administration, but then he would still be in his mid-50s. I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considers statistics to be an important tool of the regime, which seems to be the trend, he might find himself a vice premier in charge of statistics, auditing, and the likes.
邱晓华:名牌“老统计”
2006年03月24日05:45
3月16日,48岁的邱晓华升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作为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邱晓华早已为业内外熟知。除了强劲的业务能力、钻研精神,他还给统计数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在“十五”计划结束、“十一五”规划开局的节点上赴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势必要面临新一轮的挑战。邱晓华面对日后的工作语重心长地说:我的工作任重道远。
邱晓华是一位学者型官员,与以往历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半路出家不同,邱晓华是一个在统计领域耕耘20多年的“老统计人”。有学者指出,邱晓华既是统计学家、又是政府高层,两者兼备是中国统计界的一件幸事。有媒体这样评说邱晓华,一个掌握中国20年变化数字的人、一个真正对中国经济了如指掌的人。
儿时梦想成为作家
1958年,邱晓华出生在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在这个南方小镇里,他经历了磨难的童年。在他6岁那年,母亲离开人世,年幼的邱晓华和姐姐与外婆生活在一起。那个年代穷苦孩子经历的一切他都尝遍,种菜锄地、砍柴、喂牲口……虽然过着困苦辛劳的日子,但是童年邱晓华心中就有自己的理想,生活磨难只是在他的品质中印下了勤奋耐劳、俭朴坚强的底色,让他在后面的不平路上禁得起颠簸,而不是向命运低头。
邱晓华从小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嗜书如命,擅长作文。上学后,好学的他不负所望,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成绩,尤其是语文课,老师经常夸奖他写的作文好。物质生活的匮乏,与学习知识的渴望,让他自小养成了朴素谦虚并且勤奋好学的习惯。
童年的邱晓华对于自己长大成人后的畅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新闻记者。在他今后的人生中,他撰写的大量经济分析著作圆了半个作家的梦想,剩下的半个恐怕连他自己也想象不到,竟是成为中外瞩目的经济专家。
结缘统计数字
1977年底,全国恢复高考时,当时在宁化县水茜乡插队的邱晓华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厦门大学经济系念起了统计专业,从此和统计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邱晓华的同学曾经回忆说,大学时,邱晓华就表现出了对数学特殊的敏感,数学成绩总是特别好。当时计划统计专业招收的是文科生,很多同学一提到数学就头痛,邱晓华经常向这些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手。同时,他还是个热心的人,他经常提早到教室晚自修,顺便帮同学占座位。一位来自渔民家庭的同学家里发生翻船事故后,家庭经济也不宽裕的邱晓华还向这位同学捐了款。不仅学习好,邱晓华还是系里的体育健将,创造了多项纪录。据说,他参加校运会4×100米接力比赛创造的校纪录直到毕业后很多年还没有被打破。
大学四年,邱晓华不仅把专业知识基础打造得扎扎实实,而且在学校里还积极要求进步并于毕业前夕入了党。毕业时他把本属于自己的留校名额让给了同学,怀揣深远的抱负,孑身一人北上,拿着一纸毕业分配证明进入了国家统计局。那是1982 年,邱晓华24岁。从那时至今,他在国家统计局干了近24年。
工作起来就疯狂
毕业之后能够到本专业的最高研究机构工作,邱晓华很珍惜。当邱晓华进入国家统计局后,他在综合司的同事就发现办公室里多了个“工作狂”。在参加工作的前5年,他几乎放弃了除锻炼身体之外的所有业余交往和娱乐,把精力全花在了学习和工作上。他每次出差返京,放下行李即赶回机关处理公务。为尽快熟悉业务,并且不断补充业务知识,他经常在别的同事下班以后,留在办公室研读这里的理论书籍和资料。那个时候,局里很多人对这个年轻人的印象就是他在综合司灯火长明下如痴如醉读书的背影。初来乍到的前几年,他广泛钻研了中外经济理论、现代统计理论等等书籍,而且参与了当时我国第一本《中国统计年鉴》的编制工作。一次在全局先进经验介绍会上,邱晓华以“笨鸟先飞”为题,介绍了自己的成长道路。
令多位地方官员佩服的是,邱晓华对宏观经济的表述能力非常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回忆到,邱晓华到湖北鄂州调查,不看文稿,整整两个多小时,为现场统计工作人员讲述“十一五”规划的全过程,思维敏锐、对纷繁的经济数据记忆明晰、信手拈来。
学者型官员
邱晓华是个学者型官员。作为高级统计师、经济学博士,他先后担任多个大学的兼职教授,并曾于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著有《中国经济热点追踪》、《改革十年宏观调控分析》、《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中国的道路―――我眼中的中国经济》等专集,并先后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文章近400篇。
邱晓华还先后承担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中国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中国经济速度、结构、效益关系研究》、《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系统研究》等十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许多学术成果被评为优秀成果奖。1986年撰写的《从国情国力出发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一文,薄一波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当即提出“要与作者再好好探讨”。1987年撰写的题为《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情况、问题和对策》的分析报告中,提出沿海农业必须走以外向型发展道路为主的观点。此论一出,中央领导倍加重视,成为我国制定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资料。1991年11月由邱晓华主笔的《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出,文章对治理整顿进行了全面反思和总结,并郑重提出“治理整顿已经可以结束,留存问题应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解决”。文章一出,震动了中国经济界,也震动了中南海。中央很快采纳了文章的建议,同年底宣布治理整顿结束。
邱晓华还多次参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全会文件的起草工作,受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研究室的通报表扬。现在他还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
把新闻发布会当考场
1993年起,邱晓华开始担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从幕后走向前台。为了做好新闻发言人,他更加刻苦努力,平时注意搜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上千页的统计年鉴都装在他心中;遇到不同观点,他从不轻易否定,而是潜心思考,反复揣摩,吸收有营养的东西。他曾说过:“我是把每一次新闻发布会都当成考试。力图显示我们不仅生产数字,而且也有观点。”
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外新闻记者都喜欢参加邱晓华的发布会,专家学者也十分重视他的发布会,因为他能够运用数字解释经济事实,通过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
邱晓华很善于对经济数字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他不仅具有高超的统计数字运用技术,而且他对统计数字背后的政治意义也具有很强的敏锐性。2002年时,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媒体,像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家》,美国的《新闻周刊》、《商业周刊》和《中国经济评论》对中国统计数字的准确性提出了疑问,由此引起了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错误推断和评价,邱晓华敏锐地意识到对中国统计数字怀疑的背后是有文章的,所以他着重强调,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的起步之年,必须保持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不能让错误的观点误导国际舆论,要让境外的投资者、机构和有识之士真正了解中国,对中国有信心。
上任面临新挑战
1999年9月,邱晓华结束了安徽省省长助理的任职,回国家统计局担任副局长,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他兼任了局机关党委书记。从此,他开始渐渐减少公开发言的次数,再次从台前走回幕后,主抓党务工作。由于这次任命,他又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统计系统的人士认为,作为学者型官员,邱晓华的专业性很强,处事稳重,对于宏观政策的把握比较好。他上任统计局局长后,在提高统计系统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应会有所加强。
上任第一年,邱晓华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按“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国家统计局亟待建立起一个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各地区、行业节能降耗的统计发布制度,研究制定不同功能区域的评价指针和划分标准。统计制度改革在2006年将继续深化。为减少各界对统计数据的质疑,完善统计制度,统计局正全面改革调查管理体制,整合省及以下政府统计机构,实施垂直管理。另外,从今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将逐步发布各个省份的GDP能耗执行数字。
上任第一天,邱晓华说,今后的统计工作要为三方面服务:一是党政领导、二是社会公众、三是企业经济界人士。在统计与经济的关系上,邱晓华认为,统计调查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而真实、科学的数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面对庞杂的工作与不小的压力,邱晓华说:我的工作任重道远。
(本报综合报道)
《市场报》 (2006年03月24日 第五版)
Comments:
Post a Comment